详细动态DETAILS

2020-10-11 性别气质or生理性别:袁加锦教授团队揭示情绪易感性性别差异的来源

情绪易感性是指人们在执行认知活动时受其情绪影响的程度。大量研究表明,与男性相比,女性对情绪刺激的敏感性更强,主要表现在女性对消极刺激的高度敏感。然而,女性和男性在生理性别和性别角色认同方面往往同时存在差异。女性气质的增加与自信的降低、对人际关系以及社会支持的依赖增加有关,而男性气质与增强自信、增强独立性和减少抑郁有关。一项调查了生理性别、性别角色认同与愤怒处理关系的研究表明,性别角色有效地预测了愤怒的表达、体验和控制,而不是生理性别。但也有证据表明,在分离性别角色的贡献后,生理性别与基本情绪加工过程中的半球偏侧化有关,并且对情绪相关半球偏侧化的性别角色效应有调节作用。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清楚,人类对情绪刺激的易感性—即情绪刺激之下个体身心状态受影响的程度-到底来源于生理性别,性别气质,抑或是二者的交互作用。

为了澄清这个问题,本实验室袁加锦教授团队与深圳大学张丹丹教授团队合作,针对情绪易感性的性别差异来源进行了深入探索,该研究成果于2020年预发表在著名认知神经科学杂志《Neuroscience Bulletin》上(中科院2区, IF=4.326)。该成果第一作者为本实验室袁加锦教授,通讯作者为张丹丹教授,合作者还包括深圳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李红教授,四川师范大学杨洁敏教授,西南大学龙泉杉博士,香港大学Tatia Lee教授。

研究1采用2(男,女)×2(女性气质,男性气质)正交设计分离生理性别和性别气质因素。依托多模态脑电技术并采用无需判断情绪内容的,以oddball范式为基础的两个分心任务(积极情绪任务,消极情绪任务)。两次任务的顺序在被试之间进行平衡处理。目的是为了在实验室环境下,在控制不同样本的情绪状态测量与情绪特质测量以后,探索生理性别和性别角色是如何分别调节大脑对情绪刺激的敏感度的。同时,研究团队操纵了正性和负性刺激的情绪强度,以检测大脑电位中情绪激发阈值的个体差异。

图1实验流程图(以积极任务为例)

结果表明,性别气质的主效应显著,男性气质的被试的反应时比女性气质的被试的反应时要长。女性气质被试的N2波幅对轻度负性刺激表现出特定的情绪效应,在男性气质被试中则不存在这种效应;同时,女性气质被试的P3波幅对高度和轻度正性刺激表现出特定的情绪效应,男性气质被试中则没有这种效应。总而言之,无论情绪图片的效价和强度,女性气质被试都比男性气质被试表现出更强的情绪唤醒(图2-3);然而,在分离出性别气质因素以后,以往研究中强大的性别差异效应便不复存在。

研究2出于生态学的考虑,采用观察法随机测查了300名大学生被试的性别气质以及其焦虑、抑郁水平,将性别、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纳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为预测变量而以焦虑、抑郁测量作为因变量指标,证实了女性的性别气质与现实生活中焦虑和抑郁的心理病理症状密切相关,而单独的生物性别无法显著预测个体的焦虑或抑郁症状。这些发现为性别气质是影响情绪易感性的关键因素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该项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1164;31970980; 31971018)项目的资助。

图2 N2波幅(210-270 ms)与头皮地形分布图

图3 P3波幅(330-560 ms)与头皮地形分布图

论文信息:

Yuan JJ, Li H., Long QS, Yang JM, T. M Lee & Zhang DD (2020). Gender role, but not sex, shapes humans’ susceptibility to emotion. Neuroscience Bulletin (in press).


查看PDF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