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动态DETAILS

2020-10-11 基于认知重评的执行意图具有早期、持续的情绪调节效应:来自ERP证据

认知重评是指在情绪调节过程中以非情绪化的方式解释情绪情境。它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低强度情绪刺激下能有效降低个体的主观情绪体验,而在高强度情绪刺激下需要付出更多的认知努力。自动重评作为与认知重评对应的自动化调节过程,不仅已验证其具有短期高效的、迅速的情绪调节效应,依据Gross的情绪过程理论其也应具有长期调节效应。然而,尚未有研究尝试检测情绪强度对自动重评的短期和长期效应的影响及其潜在的时间机制。

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验室采用执行意图范式启动自动重评,并利用两阶段的ERP实验对中央顶区(认知重评的调节效应)和额区(认知努力)的晚期正电位(LPP)进行了记录和分析,比较了认知重评的控制条件及自动化两种形式在情绪调节效应上的差异。该研究成果于2020年发表在《Frontiers in Behavioral Neuroscience》(IF2.51)上。论文通讯作者为实验室负责人袁加锦教授,第一作者为本实验室博士陈圣栋,合作者包括实验室杨洁敏教授、研究生余康。

执行意图范式在本研究中被用以启动自动重评。执行意图指在面对特定目标时指明个体何时、何地和怎样行动的if-then计划,即在目标线索与行为之间形成联结,使得个体在目标线索出现时表现出相应行为。此外,为避免自动重评和有意重评中重评类型引起的混淆,本研究聚焦于观点采择重评,即以分离和非情绪化的方式重新解释个体与情绪事件的主观关系。它要求被试采取第三人视角以改变情绪刺激的影响,相比其他类型的认知重评,其具有更大的情绪调节效应。

研究使用75名健康女性大学生,随机分为基于重评的执行意图组(RII组)、控制重评组(CR组)和对照组。在完成包含情绪状态、情绪相关特质等在内的前测任务后,被试进入练习阶段。练习阶段中,不同组被试接受不同的指导语。其中,RII组被试接受“我将不会感到厌恶!如果我看到血液,我会采取医生的视角。”的指导语,并被要求仔细进行阅读和重复,从而形成执行意图;对照组被试指导语为注意力集中于图片并自然地思考与感受;CR组被试则被给予指导语要求改变视角以降低厌恶图片引起的情绪反应。


随后进入正式ERP任务阶段。首先是情绪调节任务,RII组和对照组均被要求被动观看图片,CR组则受到认知重评的显性指导语。指导语显示后,随机呈现不同情绪强度(低、中、高)的图片,每组被试观看并在每一张图片呈现后进行情绪效价和唤醒度评级。情绪调节任务结束后休息20分钟,再进行未预期的再暴露任务,三组被试得到相同的指导语,要求其注意每张图片并自然地报告情绪体验。呈现的视觉材料为情绪调节任务中展示过的图片。

图一  情绪调节任务阶段行为和ERP(中央顶区)证据

行为结果表明,情绪调节任务阶段,RII组与CR组较之对照组,效价评级(低、高强度情绪刺激下)、唤醒度评级有效降低,且RII组与CR组无明显差异;未预期的再暴露任务阶段,RII组的效价评级(低、高强度情绪刺激下)、唤醒度评级显著低于CR组和对照组。ERP结果表明,情绪调节任务阶段,RII组在七个时间窗口(3001700ms)均能有效降低中央顶区的LPP振幅,而CR组只在第二个时间窗口(500700ms)能有效降低中央顶区的LPP振幅;未预期的再暴露任务阶段,只有RII组的中央顶区LPP振幅相较对照组的降低了。此外,仅RII组的额区LPP振幅在ERP实验的两个阶段较之对照组显著降低。

图二  未预期的再暴露阶段行为和ERP(中央顶区)证据


图3  再暴露阶段,高、低强度情绪下的ERP(额叶)差异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认知重评的执行意图相比控制重评能够产生一个更早的、更持续的情绪调节效应,并且该效应不受情绪强度的影响。该研究的成果扩展了情绪调节的过程模型,表明一个策略的自动和控制形式具有不同的时间轨迹。



查看PDF文件